气温回暖、湿度回升,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在此提醒游客们:不随意采集、买卖、食用野生蘑菇,以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近日,多地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为确保景区游客的生命安全,3月伊始,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管理中心对景区进行了一次毒蘑菇排查。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春夏季节报导的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甚至不乏中毒死亡,排查中,故里工作人员在草丛和树上都发现了可疑蘑菇,并及时进行了铲除。
故里周边环境优美草木茂盛,犁头尖山更是山清水秀郁郁葱葱,为了提醒大家不要采摘蘑菇,故里在景区多处张贴了安全提醒。
犁头尖山上也立起了多块安全警示牌,登山的朋友看见记得相互提醒,野生植物一定不要采摘。
管理中心同时向周边食肆派发安全提醒,提高游客和周边居民的安全意识。
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另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看见这些蘑菇千万不要碰!
灰花纹鹅膏
灰花纹鹅膏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专家建议:
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买卖:注意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中毒救治: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现上文所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毒蘑菇中毒,须立即前往医院就,千万不能拖延,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但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预警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做到人人知晓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湿土壤适合菌类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市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可定期清理。
踏青游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想尝鲜的朋友一定不要“亲自动手”,去市场购买安全的蘑菇吧!
|